图片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随20世纪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成熟的一门学科。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以后,新文学迅速发展。在1920年代后期,一些大学开始有人讲授中国新文学,中国新文学课程逐渐成为各大学国文系的一门重要课程。1949年后,中国新文学这门课程也随之更为成熟和规范。为了区别1949以前的文学与1949以后的文学,习惯把1949年以前的新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1949以后的新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从1950代开始,中国现当代文学蓬勃发展,成为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本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1978年以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更大规模的教学队伍和科研力量。到目前为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很成熟的中文专业基础课程。它成为认识、理解中国新文学历史和现状的一条系统途径,也是中文本科学生专业修养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其发展与课程建设已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初创与奠基时期(1923-1977

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端于1902年山西大学堂所设“中学门”及“西学门”所辖之“文语科”。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时期,已设立中国文学系。1924年鲁迅先生等学界名流受邀前来讲学,轰动一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件大事,为当时闭塞的西北投下一束灿烂夺目的新文化之光。1937年抗战爆发,西北联合大学成立,其文理学院下设国文系。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复名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与师范学院均辖有中文学科。在此期间,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著名的学术大师如吴芳吉、罗常培、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于赓虞等曾先后在这里研教。1941年底,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19471948年间,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著名学者郑伯奇、吴宓、陈梦家等先后到校进行学术交流。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我国实行向前苏联学习的一边倒政策,对其他国家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也受到了影响。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撤消院级建制,以中文学科为系级建制。本学科学者如单演义等继续舌耕笔耘,烛幽阐微,以深厚的学术根植、严谨的治学态度、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本课程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恢复与课程建设时期(1978-2000

自新时期以来,先后有张华、蒋树铭、蒙万夫、周健、赵俊贤、魏秀琴、张中良、任广田、刘应争、陈学超、王荣、苏冰等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他们以省级名牌专业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依托,以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首批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基础,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在此期间,曾出版过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如单演义的《鲁迅在西安》填补了鲁迅研究的空白,张华的《鲁迅与外国作家》《中国现代杂文史》等,同时主编有《鲁迅研究年刊》,在学界引起了广泛深远影响。赵俊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任广田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刘应争的周作人研究、周健、刘建勋等的陕甘宁边区文艺作品研究,多维度多层次地研究现代作家作品、思潮与流派,重解重评现代经典文本,均在本学科领域有开拓之功。这一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开始走向繁荣。同时,本学科力争在人才培养上,以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强调基础扎实与学风严谨同时并进,所培养的学生以笃实、严谨、富有学术后劲而备受好评。从这里先后走出了贾平凹、雷抒雁、迟子建、何西来、党圣元、王富仁、罗钢、吴予敏、刘锋杰等众多的知名作家和学者。特别是近年来,在本课程前辈学者深厚学术积淀基础上,又有所前进和发展。

◇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走向成熟和深入发展时期(2001-

新世纪以来,学校和文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当代陕西文学批评与创意写作的特色,这也充分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和课程优势,特别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团队建设放在了各项工作的中心。目前已成为一个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鲜明且拥有一批高学历人才队伍的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正在走向科学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意写作的发展轨道。1.周燕芬的胡风与“七月派”等现代文学社团研究、杨乐生的“陕西作家群”研究,段建军关于现当代陕西作家作品的研究,与当代文学的发展桴鼓相应,相互促进,成为当下研究陕西地域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引起了高度关注。他们立足于陕西文学本土性与前沿性,辨明其创作脉络,诠释其文学精神。此外,姜彩燕的鲁迅与儿童教育研究,高俊林的现代文人与古典学术研究,赵林的区域文化与新文学研究,尚斌的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也在国内学界有一定的影响。2.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根据学校每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水平,突出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经纬交织为特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一方面是面向全院乃至全校的文学平台课,一方面是针对中文系各专业(含专业方向)的专业课。而在专业教学上,本课程则注重本、硕、博的联接。本科教学注重作家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家作品的精讲细读及其文学史的定位。在宽口径和重基础、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学生的艺术审美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理论研究能力培养。在这一这方面,周燕芬教授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专题研究方面付出了较多的心血,先后到美国、韩国等地研修和参加会议,拓展自身的研究视野,丰富了自己关于当代文学作家专题教学的感性与理性经验,不断提高课程的开设水平,受到了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3.本学科十分重视与海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海内外多所著名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发起并组织了中日鲁迅研究、中日中国当代文学与陕西文学创作,两岸学者作家交流会、中国现代文学年会、大学教育与西北大学作家群现象、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并邀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如王富仁、钱理群、严家炎、黄修己、吴小美、陈思和、陈子善、王晓明、商金林、孙郁、张福贵、程光炜、盐旗伸一郎等,作家如陈忠实、贾平凹、沙叶新、阎连科、雷抒雁、熊召政、吴克敬等做讲座,使学生们亲睹大师风范,聆听名家教诲,大大开阔了学术视野。本学科教师也先后赴美国、日本、台湾、澳门等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了与海内外同行间的友好交往与切磋。4.强化课程团队力量,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团队教学和研究能力,充实教学内容。一方面,利用我院青年读书会平台,除了本学科最新的科学研究汇报外,还一起进行有关课程内容和教学讨论;一方面通过课题申报合作的方式,以研究促教学,强化科研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的效率。5.利用多种渠道,积极整合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进行教材建设。新世纪以来,团队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参编教材,先后编辑出版“西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系列论著”,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与教材特色。6.以协办《小说评论》、《美文》、《陕西诗词》为契机,不断拓展本学科的研究视野,激活文学批评与创作的活力。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本学科以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基础,所有成员正在对课程进行全面规划和完善,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旨在建设富有开拓精神和实践活力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并努力形成以文学史建构为龙头,以作家作品研究和地域、流派等专题研究为辅助的富于前沿性与开拓性的学科特色。同时,组建强大的课程团队,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体系建设和课程的繁荣发展而竭诚努力。

 

  • 课程负责人
    周燕芬(Zhou Yanfen) 出生年月:1963年4月 毕业院校: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专 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 位:文学博士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 学术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批评 学习、工作经历: 198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西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现当代文学作家
图片
现当代文学作家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        技术支持: 山景信息